咱先聊个新鲜事,唐朝人考进士跟现在高考似的,也有 "移民考生"!
当时科举考生主要来自两拨人,一类是京城太学的 "统招生",另一类是地方推荐的 "保送生",也就是 "乡贡"。
但地方推荐可不是敞开了送,每个州都有固定名额,挤破头都抢不到咋办?
聪明人就想到了 "曲线救国"—— 去名额宽松的地区搞个 "高考移民",这在唐朝叫 "既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诗人李商隐。
展开剩余83%这位老哥老家河南荥阳,却跑到山西太原拿了个考试资格。为啥?因为唐朝各州县 "解额"(推荐名额)差距大得离谱。
长安所在的京兆府一次能推荐 30 人,而偏远地区的州可能只有 1-2 个名额。
李商隐老家河南属于 "高考大省"浩鼎中心,竞争太激烈,干脆跑到山西 "借考",跟现在家长把孩子户口迁到海南、西藏高考一个道理。
更有意思的是唐朝后期的 "岭南考生团"。当时广东、福建的考生特别爱搞 "既举",为啥?
因为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阅卷时能直接看到考生名字,一看 "张九龄" 是岭南来的,心里先打个折扣。
要知道那会儿岭南在北方人眼里就是 "蛮荒之地",直到张九龄考上进士,岭南才算出了第二个进士(第一个是冯元)。
就连宰相张悦夸张九龄 "必为词人之首",后面都得加句 "惜为岭南人",嫌人家出身不好,还主动提出 "通谱"(认亲)把他算成中原人,这地域歧视够狠吧?
不糊名的科举有多坑?看岭南考生如何用 "移民" 破局现在咱聊聊这事儿背后的门道,唐朝科举不糊名,简直是地域歧视的 "放大器"。
想想看,考官一看考生是岭南、福建来的,先入为主就觉得 "蛮荒之地能有啥人才",哪怕文章写得再好,录取时也得打个折。
就像张九龄这种后来当宰相的大佬,当年考试都得靠 "认亲" 来摆脱地域标签,普通考生咋办?
只能用脚投票 —— 哪儿解额宽松、哪儿对南方人偏见少浩鼎中心,就往哪儿 "移民"。
这种 "既举" 本质上是考生对不公平制度的无奈反击。当时岭南、福建文化发展滞后,本地解额少不说,还被考官戴着有色眼镜看。
据《唐摭言》记载,唐德宗时期岭南考生占全国进士总数不到 3%,但通过 "既举" 到其他州参考的岭南考生,录取率能翻 3 倍。
最绝的是福建考生,他们发现江淮地区对南方人偏见较少,干脆组团去扬州、苏州 "借考",搞得当地考官都吐槽 "闽人率以乡贡赴江淮间",跟现在跨省高考的 "考生团" 差不多。
但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考生 "钻空子"。
唐朝科举制度设计本身就有 bug:一方面,解额分配严重向北方倾斜,关中地区一个县的解额顶南方一个州;另一方面,不糊名制度让考官的主观偏见直接影响录取。
就像李直芳说的 "长安荔枝来自岭南",他把 "既举" 考生比作荔枝,表面是说产地,实则暗讽这些考生像外来水果一样不被主流认可。
但反过来想,要是制度公平,谁愿意背井离乡搞 "高考移民"?
从唐朝 "既举" 到现代教育公平,老祖宗的智慧仍在打脸说了这么多,咱发现唐朝 "既举" 跟现在的高考移民简直是 "隔代亲"。
当年岭南考生为了冲破地域歧视搞 "移民",现在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大学迁户口,本质都是在对抗教育资源的不均。
但唐朝的教训值得深思:不糊名的科举让地域偏见堂而皇之影响录取,而现代高考虽然有户籍限制,但至少通过 "糊名制" 保证了卷面公平。
不过现在也有新问题,比如某些地区 "高考移民" 成产业链,跟唐朝考生找关系买解额差不多。
但回头看张九龄的故事,人家靠真才实学打破偏见,而不是靠 "通谱" 走歪门邪道。这就像现在有些学生靠实力考上名校,有些却靠钻政策空子,但真正能走远的,还是硬本事。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唐朝科举也搞 "糊名制",还会有这么多 "既举" 考生吗?
现在的高考移民现象,到底该怪制度还是怪资源不均?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浩鼎中心,看看老祖宗的 "高考故事",能不能给咱们现在的教育公平来点新启发!
发布于:山东省期货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